首頁>最新消息

新聞消息

  • 0905 2022

    儲能能不能得到碳權?專家曝「碳權其實有2種」用途、定價大不同,很多人都搞混了

    儲能提供電力輔助服務,對電網穩定很有貢獻,應該可以得到碳權?專家為你一次解答疑問。(示意圖/取自特斯拉官網) 文章取自 綠學院、風傳媒實際上我們有兩種碳權在碳交易裡進行交易的標的或商品是碳權,它可以是一個允許排放碳的許可,也可以是一個碳排減量的成效,計量單位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碳交易市場有兩種,因此,在不同市場的碳權,他們的出生方式、定價、命運自然都不相同。 第一種碳權:強制性市場,很多時候指的是總量管制排放交易中的碳權在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機制之下,政府設定了減量目標,並進一步把允許排放量當做一種籌碼(碳權)發放給受管制者;以這些碳權做為標的,可以進行碳交易。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是強制性的,被管制者一定要達到被賦予的排放目標,因此在此機制下所產生的碳權,被視為是強制性機制...

  • 0505 2022

    儲能用地鬆綁 工廠旁擬准增設

    增設儲能是穩定電網核心措施,經濟部考慮鬆綁儲能用地,初步鬆綁規劃開放在現有工廠旁即可設置。圖為台電2MW儲能系統。(台電提供)〔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三○三停電凸顯單一電網脆弱性,增設儲能成為穩定電網核心措施,但目前法規僅限做為「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附屬設施建置,產業界則要求開放丁種建築用地等地目;據了解,經濟部已討論初步鬆綁在現有工廠旁設置,較現行法規及之前傳出的僅限編定工業區放寬不少。新建儲能商機上看1.2兆儲能系統逐步成熟,加上用電大戶條款去年上路,契約容量五千瓩以上的用電戶,需要在五年之內設置十%綠電,儲能成為新型態大餅;以二○二五年前一.五GW目標量計算,新建儲能商機高達一.二兆以上。但儲能因為安全考量,用地規範相當嚴格,現行法規僅能做為「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附屬設施建置;去年...

  • 2804 2022

    【儲能夯什麼】「晚上的光電」不是夢 經濟部2024佈局500MW儲能 草案仍卡關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陳文姿 報導 光電蓬勃發展,大幅緩減中午用電壓力,但隨之而來的是太陽下山後的夜尖峰用電問題。為鼓勵「晚上的光電」,經濟部擬推出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的競標機制,在地面光電場建置500MW儲能,將日間10~14時的光電儲存下來,等到傍晚或夜間再放電。能源局原規劃2022-2023年分四期進行儲能容量分配,每期得標者須於一年內完成建置,全部於2024年完成。未來除了可增加電網韌性,還能釋放已趨飽和的饋線容量,建置更多光電,有助擴大綠能與儲能。業界雖樂觀其成,但近期電池成本高漲,參與競標是否有利仍待評估。 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未來太陽光電結合儲能,好處再加一。圖為屏東縣「嚴重地層下陷區光電計畫」於佳冬鄉的99MW太陽光電案場。「晚上的光電」先儲再用 儲能成本約每度7元...

  • 2804 2022

    業者籲儲能設備與綠能雙軌並進

    記者 陳逸格 報導 | 文章、圖片出處 工商時報台灣倡議非核家園、能源轉型,但儲能的配套措施尚未跟上腳步。儲能系統建置廠-利佳興業表示,台灣要跟隨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從台灣本島要達到碳中和目標相當困難,應該考慮從離島全綠能做起。離島的微電網本來就跟台灣本島的電網是分開的,可以預測所需要的發電量及用電量,進一步估算所需要的儲能量,就可逐年減少柴油發電,例如金門已經是低碳島,如果能做到100%綠電,將經驗複製到其他離島,進而到本島部分區域,屆時再談發展台灣內需就順水推舟。業者也呼籲政府,無論從短中長期來看,在力推綠能同時,更要幫襯發展儲能。根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界定的儲能設備,包含儲能組件、電力轉換及電能管理系統等,正對應著三項核心:一、電池芯與BMS。二、PCS。三、SI+EMS(系統整合)。行...

  • 0704 2022

    沒有太陽仍能發電的太陽能電池

    記者 Kin Li / 報導 | 文章、圖片出處 Qooah.com YAHOO奇摩新聞 電池的發明於 1800年,但是至今為止,就算有太陽能電池的存在,在夜間的地球上約有多達7.5億人無法獲得電力。雖然太陽能電池可以在白天提供電力,但為以後使用保存能量則需要大量的電池儲存。 這個問題困擾至今,直到最近,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彷彿摸到了那一道光,一位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應用物理類國際頂級期刊《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裡發了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一種光伏電池,它可以白天和晚上都從環境中獲取能量並完全避免了對電池的依賴。 該設備主要是利用從地球漏回太空的熱量,也就是地面輻射所產生的熱量而運行的,這個能量跟進入的太陽輻射處於同一級的能量。在夜晚太...

  • 0604 2022

    太陽能風電 擁政策利多

    記者 魏興中 / 報導 | 文章、圖片出處 經濟日報 隨著環保議題成為全球顯學,且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已經公布,使得「碳中和」成為市場熱議焦點。法人指出,台灣投入9,000億元預算,力促2050年淨零排放達標,包括重電設備、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等族群將成為「碳中和」趨勢下的主要受惠者。法人指出,政府規劃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60%-70%、氫能占9%-12%、化石燃料(火力)則由2021年的83%降至20%-27%,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主要依賴太陽能與風電。事實上,2021年再生能源占台灣總發電量僅約6%,較2020年的5.4%小幅提升,但相較於2025年的20%占比目標,達成率仍明顯落後。法人指出,在疫情擴散的干擾下,截至2021年底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為237MW,遠落後於原規劃的2...

1 2 3 4 5 6